慢性膽囊炎(chronic cholecystitis)系指膽囊慢性炎癥性病變,大多為慢性結石性膽囊炎,占85%~95%,少數為非結石性膽囊炎,如傷寒帶菌者。本病可由急性膽囊炎反復發作遷延而來,也可慢性起病。臨床表現無特異性,常見的是右上腹部或心窩部隱痛,食后飽脹不適,噯氣,進食油膩食物后可有惡心,偶有嘔吐。在老年人,可無臨床癥狀,稱無癥狀性膽囊炎。
在不同患者可有甚大區別,且與實際的病理變化也常不一致;大多數病人合并有膽囊結石,過去多有膽絞痛發作史。患者癥狀可以明顯地繼急性膽囊炎首次發作后即不斷出現,也有發病隱匿,癥狀輕微,甚至診斷確定后才注意有癥狀存在。 1.消化不良 表現為上腹飽悶、不適、飽食后上腹不適。 2.對脂肪性食物不耐受。 3.右上腹痛 患者還常感右肩胛骨下或右腰部隱痛,有時和膽絞痛相仿。 4.體檢除右上腹輕度觸痛外,常無陽性體征。偶可捫及腫大的膽囊,亦可在第8~10胸椎右側有壓痛。
1.慢性結石性
膽囊炎 與急性膽囊炎一樣,因為
膽囊結石引起急性膽囊炎反復小發作而成,也即
慢性膽囊炎和急性膽囊炎是同一疾病不同階段的表現。 2.慢性非結石性膽囊炎 在尸檢或手術時,此型病例占所有膽囊病變患者的2%~10%。 3.伴有結石的慢性萎縮性膽囊炎 又稱瓷瓶樣膽囊。結石引起的炎癥與刺激,導致膽囊壁鈣化所形成,鈣化可局限于黏膜、肌層或兩者皆有。以65歲以上的女
性病人多見。 4.黃色肉芽腫樣膽囊炎 比較少見,約占膽囊炎性疾病的0.7%~1.8%。系由于膽汁脂質進入膽囊腔的結締組織致炎性反應形成。
1.反流性食管炎 因有胃-食管酸性或堿性液體的反流,故胸骨后燒灼感或疼痛是主要癥狀,部分患者同時伴上腹部隱痛或不適,故易與
慢性膽囊炎相混淆。胃鏡檢查及24h食管內pH值動態監測對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診斷價值。如系堿性反流,則測定食管內膽汁酸含量對診斷有幫助(Bilitec-2000膽汁監測儀)。而B超檢查可確定慢性膽囊炎的診斷。 2.
慢性胃炎及
消化性潰瘍 多為上腹部的隱痛與飽脹等,常無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時的右上腹絞痛。消化性潰瘍的上腹部疼痛常具有節律性,疼痛與飲食關系更加密切。十二指腸潰瘍除有饑餓痛外,還常有夜間痛,同時常伴有反酸癥狀。胃鏡檢查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有重要幫助。必須指出,少數患者慢性膽囊炎可與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并存。
2.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 多為上腹部的隱痛與飽脹等,常無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時的右上腹絞痛。消化性潰瘍的上腹部疼痛常具有節律性,疼痛與飲食關系更加密切。十二指腸潰瘍除有饑餓痛外,還常有夜間痛,同時常伴有反酸癥狀。胃鏡檢查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有重要幫助。必須指出,少數患者慢性膽囊炎可與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并存。
預防和治療膽原發性疾病——膽囊機械性梗阻(如周圍炎癥粘連、蛔蟲鉆入、結石形成等),細菌感染等,是預防的關鍵。
(1)一般治療:低脂飲食,可減少發病機會。 (2)解痙、鎮痛:一般情況下可給予33%硫酸鎂10~30ml口服利膽,或單用抗膽堿能藥物,如阿托品0.5mg,或山莨菪堿10mg肌內注射解除Oddi括約肌痙攣。 (3)驅蟲治療:如十二指腸引流物發現有
梨形鞭毛蟲或華支睪吸蟲感染者,應進行驅蟲治療。 (4)溶石療法:口服熊去氧膽酸、鵝去氧膽酸溶石,但療效不肯定。近年來,通過逆行胰膽管造影放置鼻膽管,鼻膽管內直接將溶石藥物注入膽管及膽囊內,可提高療效,但療程較長,費用也較昂貴。 (5)抗菌治療:對于感染性
膽囊炎或其他類型膽囊炎合并細菌感染者,應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,抗生素應用方案與急性膽囊炎基本相同。